欢迎您来到艺术家网
年度访问量:3200万 月浏览量:260万 人均访问时长:28分钟

微信公众号

高举习主席“中国方案”的大旗

时间:2018-07-08 02:56:29 | 浏览量:214436 | 来源:柳冠中

高举习主席“中国方案”的大旗,构筑“人类共同命运之梦”

 

中国美协工业设计艺委会副主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柳冠中

 

一、“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

十八大的五年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力挽狂澜,淬火成钢、攻坚克难,砥砺奋进、成就辉煌的五年。在短短五年的时间里,我们党、国家和军队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强大、更有力量;从世界范围来看,这五年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而中国则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安定、人民幸福、百业兴盛。

习主席这一重大政治论断:“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这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提供了一个立体“坐标系”和精准“定位仪”;持之以恒的“正风肃纪”将探索出一条党长期执政条件下实现“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效途径。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屹立于世界潮头,担负起凝聚民族复兴之魂的历史重任,也应描绘人类文明的新曙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历史高度,回应时代关切,擎起改革这一最鲜明的旗帜,为中华文化前行指明方向。

“十九大”以法律的形式明确政府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责任和具体措施,形成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服务体系框架;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文化产业增加值逐年增大。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人类更合理、更健康的生存方式,将成为中华文化的责任。

习主席指明了“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不断增强。文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贸易多头并举,中国品牌、中国声音、中国形象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当前文化建设发展更加注重深化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突出制度创新。“设计”恰恰是一种“无言的服务,无声的命令”,在浅移默化地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也引导着社会价值观的变革。

 

二、文以载道,文以化人,使中国故事吸引世界目光

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需要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第十次文代会、第九次作代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像灯塔般照亮了中国文化前进的方向。

要树立讲品味、讲格调、讲责任的创作风气,自觉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强化文化艺术的现实主义创作,倡导“深度关注现实,共同关心社会,真诚关爱他人”的原创精神。

人类历史从来是在不断通过政治、战争、暴力、权利、经济、金融、国家机器、科技、生产力、生产关系、革命、哲学、文化、观念等形式来调整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人与人的权力、资源、财富的分配。

人类社会的基本模型是以“经济、科技、文化”为支撑,然而“文化”内涵由于人类认识到生存必须依赖于“自然”,又逐渐上升认识到作为社会的人类必须将“生态观”充实到人类社会的模型中。人类在社会进化中从“格物”到“致知”,又从“致知”到“格物”的循环上升中逐渐懂得社会价值观和生存战略——“方法论”的重要,即“目的”——“路径”——“策略”——“方法与技术”——“工具”之间的逻辑。设计不能仅跟随市场、满足市场,要看到这个世界发展的真正需求,从而定义需求、引领需求、创造需求。人们已开始将工业设计的实践与认识提高到“机制”创新、生活方式设计、文化模式设计及系统设计层面上了,现在又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集成式系统整合”的协同设计——“社会设计”的高度上来了。“服务设计”诠释了“工业设计”最根本的宗旨是“创造人类社会健康、合理、共享、公平的生存方式”。

人类的生产活动无非是“制造、流通、使用、回收”的循环。制造、流通都不是目的,使用似乎是目的,但不能回收再循环利用,则人类社会将不可持续。所以四个要素组成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制约闭环(图1),正如自然界的食物链一样,否则“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会淘汰那怕再强大的物种,自然会包括人类。所以要形成人类社会公平、“共生”、包容、共享、共赢局面必须学会在“协商、谐调”诸多利益“关系”的过程中发展,这是社会进步的唯一路径。


工业革命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工业设计正是这个大生产革命性创新时代的生产关系。但这“存在”的另一面,功利化的“市场”经济迅速地被个体的“人”追求“物欲”满足的“消费”市场所拥抱,从而孕育了人类“新”的价值观---为推销、逐利、霸占资源而生产,这似乎己成为当今世界一切的一切的动力!? 但是工业设计的客观本质---“创造人类公平地生存”却被商业一枝独秀地异化了!

“工业设计”的本质和理念之所以难以被上层甚至底层接受,而容易被曲解为“造型”、“美化”、“时尚”……,皆因“大批量”虽然被认为不能高雅奢华,却可以被利用于“牟利”的最大机会!“商业”正是攥住了这个“法宝”,用广告、包装等一切视觉手段鼓吹“有计划废止”、“以旧换新”、“流行、时尚、炫、酷”……等消费黑洞、幸福模式,制造所谓“节假日商机”、“眼球经济”、“品牌”效应等销售奇迹。这些消费狂欢下的社会现象是社会和设计真正希望看到的么?是人们真正需要的么?当然不是!利益是商家追逐的最终目的。刺激消费,抛开社会责任和环境意识,使设计沦为商业的奴隶。商业唯利是图的诱惑太让人难以抗拒了,这个世界到处醉心于“商业模式”,一切具有生命力的设计创新都被利润扭曲了,并继续在诱引人类无休止地消费、挥霍、占有!

“商业”社会诱惑人们从消费产品(功能)、到消费商品(广告)、到消费身份(品牌)、直至消费娱乐、消费情感,乃至消费了人类自身的未来!市场上的盛景犹如海平面上的冰山,如若没有海平面下巨大的支撑,将瞬间消失。这看不见的就是人类社会的组织系统和结构机制,乃至建立这种社会结构的目标、观念、理想之引导。(图2)


设计应该有自我限制的观念,设计“以人为本、以生态为本”的价值观抵制商业社会中纯以营利为目的的消费设计,强调设计师应该对社会和生态变化担负起责任、强调设计师的社会意识和环境意识,“有限资源论”和“可持续发展”的设计伦理和哲学思想应该成为设计行业的最坚实道德基准线。设计不能跟随市场、满足市场,要看到这个世界真正的需求,从而定义需求、引领需求、创造需求。

广厦万间,夜眠七尺,良田千顷,日仅三餐。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吗?人类毕竟不仅有肉体奢求,人类还有大脑和良心。人口膨胀、环境污染、资源枯竭、贫富分化、霸权横行等现象愈演愈烈。当今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如火如荼,科技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带来潜伏的灾难。人类的未来难道就蜕变成只有脑袋和手指吗?科技绝不是人类生存的目的,仅仅是手段。我们常常会在追求“目的”的途中被“手段”俘虏了。科技不是目的!它仅仅是被人类实现目的而需选择、被整合的手段。要知道,社会的任何进步,首先是品行道德、社会风俗、政治制度的进步,这都属于科学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关心自然的存在就是关心人类本身的未来,这才是真正的科学观、人文观和技术发展的目标 。

 

三、“服务设计产业”是中国经济和文化集成创新的载体

“服务设计思维“在全球虽仅有着20多年的发展历程,但在全球产业服务化的大趋势下,“服务设计”作为一门新兴的、跨专业的学科方向,已经或正在成为个人和组织在服务战略、价值创新和用户体验创新等层面迫在眉睫的需求。我们倡导中国设计界、学术界和产业界以及具有共识的组织和个人,结合中国文化与社会发展实践,共同建构中国特色的服务创新理论和方法,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共同开启中国服务设计的新纪元。

但是当前世界领域的“服务设计”基本仍局限于为逐利的工具、技术层面的探讨,至多是䇿略层面的研究,忽略了“分享经济”、“服务设计”之路径是通往人类社会不被毁灭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也就是提倡使用而不提倡独享、公平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价值观!这个价值观的升华才是己发展了百年多“工业设计”真正的归宿。

我们既要发挥服务设计是创造和拉动中国市场和社会进步的新的强大力量;也要运用服务设计是联合现代科技创新,实现共创共赢的新的有力工具;还要将服务设计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和产业的新活力。但是服务设计的根本目的决不能忽视!否则我们会舍本求末。

“服务设计”诠释了“工业设计”最根本的宗旨是“创造人类社会健康、合理、共享、公平的生存方式”——(柳冠中1985)。人类的文明发展史是一个不断调整经济、技术、商业、财富、分配与倫理、道德、价值观、人类社会可持续生存的过程。服务设计聚焦了设计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满足人类占有物质、资源的欲望,而是服务于人类使用物品、解决生存、发展的潜在需求。

设计的目的不致力于“占有”,而应该提倡“分享”、“使用”(柳冠中1993年),这正是人类文明从“以人为本”迈向“以生态为本”价值观的变革,所以分享型的服务设计开启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希望之门。

在人口老龄化,资源、能源与环境污染,同时新材料、新技术、生物工程、互联网、大数据等时代的挑战,将促使“分享式服务型的社会设计”的“国家设计体系”将诞生于全球化视角下和国家战略指导下的设计战略化阶段中。

“国家发展需求”将主导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我国需要尽早规划工业设计产业在我国国家层面上“战略布局”中的角色,尽快地制定“中国工业设计的发展战略”,包括目标、路线、组织、策略、方法和工具以及设计教育、职业培训和人才梯队建设的规划,即“社会系统机制”。

上个世纪末,人们已开始将工业设计的实践与认识提高到“机制”创新、生活方式设计、文化模式设计及系统设计层面上了,现在又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集成式系统整合”的协同设计——“社会设计”的高度上来了。

不能站在巨人肩上,只看脚下!

只懂得应用科学和技术是不够的,要保证我们的科学思想的成就能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就必须在赞颂人类过去与现在的同时审视人类的责任感以面向未来,才能从人类历史文化宝库中更为珍贵的升华,这才是真正的“人文精神”!它能激起我们对人类追求单纯、和谐、美好的智慧,在人类继续进化过程中陶冶我们内在的潜能,创造还未曾有过的“生存方式”,走中国自己的发展之路。

“大数据时代”的“经济结构”将会如何?未来的“国际战略布局”和“社会形态”将对我国什么启示?未来的制造业制造出来的机器必须会”思考”,必须会”说话”,必须会“交流“,如果我们把“互联网”仅仅当成一种“工具”?那么我们就像曾经把中国发明的“火药”只能当做是放“烟火”,只能当“炮仗”,而别人把它当做“杀我们的武器”。

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的写字楼与“北上广”乃至三线小城市的写字楼的区别无非是休息时喝咖啡或喝茶难道为了“继承传统”,我们用“文房四宝”办公?在宣纸写诗工作?对比我国和发达国家的“穿越剧”,你是否感到后背发凉?我们应该“穿越过去”?还是该“穿越未来”?

创造人类未来的生活方式的出路不仅在于发明新技术、新工具, 创新应在于善用新技术,带来人类视野和能力维度的改变,调整我们观察世界的方式,开发我们的理想,提出新的观念、理论。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关乎到中国文化自信的国际形象,不仅仅要坚决摈弃“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的帝王将相的”传统“,也要引导中国年轻一代朴素、简约、健康、公平、合理、分享、可持续价值观的构筑,这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精神。

“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外国民众通过欣赏中国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来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言犹在耳。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创新”和“开放”就不仅要在国内叫得响、传得开,就意味着中国文化在世界上要建立中国方案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方向,以赢得世界大多数人民的尊重,而不是迎合权贵和资本的青睐。

一个拥有深厚文化自信的民族才有长久屹立的精神支撑,才能够拥有复兴之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把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作为重大战略工程,统筹政府推动、民间参与、市场运作,创新对外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对外传播的辐射力、文化交流的亲和力、文化贸易的竞争力显著增强。

在拓展对外文化交流中,我国不仅注意用好中医药、中国美食、中国园林、中国功夫等文化名片,打造对外交流品牌,增进了中华文化的亲和力与感染力。充分运用“一带一路”的载体,把中国“好设计”、“中国的服务设计产业模式”播撒到世界大多数民众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真正将 “中国方案”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梦!

 

●理科——发现并解释真理;

●工科——解构、建构的技术;

●文科——是非与道德的判断;

●艺术——品鉴自然、人生、社会的途径;


上述四个学科是人类进步的支柱,这四个支柱撑起的、人类为之共同生存的“工作面”就是“设计”——整合了上述所有因素,去创造人类更健康更合理的生存方式 。(图3)

这个设计目标不仅是人类感觉器官能感知的“物”——产品,而应是人类需要技术、工具的目的——生存的真正需求——“衣、食、住、行、用、交流等”这永恒的“初心”,它能激发人类可持续创新的动力,不断地朝着人类健康、合理、公平、共享的社会,创造人类更辉煌的未来,而不至于追逐占有、享受,沉溺于奢侈、腐化、堕落以致毁灭人类自身。

我们要实现的“梦”是习主席讲的“中华民族复兴之梦”,不是 “发财梦”!更不是当今世界少数财团占有多数资源、财富的“盛景”,而应是“人类共同命运之梦”!

 

2017年10月30日

 


凡注明 “艺术家”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艺术家”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家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