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艺术家网
年度访问量:3200万 月浏览量:260万 人均访问时长:28分钟

微信公众号

艺术的未来与现实

时间:2018-07-09 16:37:06 | 浏览量:256671 | 来源:孙明道

艺术的未来与现实——2012•第五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美术杂志记者  孙明道

 

 

    

以“艺术的未来与现实”为主题的“2012·第五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国际学术研讨会”9月29日在北京举行,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左中一,中国美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吴长江,中国美协秘书长刘健、副秘书长陶勤,研讨会学术总主持邵大箴,双年展策划委员王镛、吴为山,以及来自世界各国的美术家、理论家等近百人出席了此次研讨会。会议由刘健主持。

    

左中一首先致辞。他说,在北京最美丽的金秋时节,我们迎来了“第五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和“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是世界美术界的一次盛会,也是中国美术界、文艺界的一件盛事,并代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对与会的各位艺术家和所有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对于热情关心支持北京双年展和中国美术事业发展的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自2003年创办以来,以国际化的办展思路、鲜明的学术定位,致力于打造当代国际绘画雕塑艺术的交流中心,展示中国改革开放的恢宏和气度,吸收中西方当代文化艺术的博大情怀。经过近十年的不懈努力,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获得了国际美术界的广泛关注,已经成为一扇展示当今中国美术的重要窗口,成为促进世界美术交流的重要平台,成为各国美术家增加了解、增进友谊的欢聚盛会。当今世界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国与国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从未像今天这样活跃。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美术扩大交流是必然的历史趋势;在交流中推动世界美术走向新的繁荣、达到新的高度,是美术界的共同愿望。北京双年展志在架起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编织东西方交流的纽带,建立多元的当代艺术交流。可以预见,北京双年展将随着世界美术前行的变化而得到延展和完善。我们期望中国的美术家在日益开放的环境中以更加自信的心态、更加开阔的视野对待世界各民族艺术,在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成果的同时,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艺术交流,与世界各国艺术家一道分享中国美术发展的成果、推动中国美术更好地走向世界,使更多的国际友人通过美术了解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从而,在为中国美术发展史留下精美画卷的同时,为丰富世界艺术画廊、构建和谐世界作出应有的贡献。

    

研讨会分两场举行,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牛克诚、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镛、《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尚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张敢分别主持了研讨会。十几位海内外美术家、理论家作了专题演讲。

 

一、多元的世界与共同的思考

    

邵大箴在主持讲话中说,北京国际双年展一方面通过艺术作品展示各国艺术家创作的最新成就,另外一方面通过研讨会的形式使各国艺术家进行艺术交流。在多元化的世界中,世界各国的艺术家都对现实和未来有很多的思考。各国的文化传统不一样,但是各国人民和艺术家的期待与追求大致上应该是共同的,都是追求真善美、追求艺术为人民大众所享用、追求艺术更高的水平。所以在这点上,艺术家们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各国、各民族的艺术家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是又有共同的艺术追求。这样,我们就有交流的可能。我们的出发点和目标是一致的;但是,我们之间的文化差异也是存在的,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当时的现实都决定了我们的艺术各不相同。正是因为有了相同和不相同,我们这个世界就显得更加美好,世界各国的艺术就显得更加丰富多彩。因此,这次“未来与现实”主题的展览引起大家的关注,不仅是有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而且有这么多艺术家到中国来,和中国的艺术家来交流,这对中国艺术家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

    

俄罗斯艺术家德米特里·扎罗夫在《飞速推进中的全球化进程》专题演讲中,就艺术的全球化问题发表看法。他说,全球化意味着边界的延展,也意味着机遇。全球信息领域产生了很多的新技术,让我们可以实现信息的自由流动。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人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有什么样的感受?作为一个人,我们在利用新机会的时候,应该采取审慎的态度,要用一点点怀疑、甚至敌意的态度。在我们进行新探索的过程中,要找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个能够实现自然、人与宇宙天然合一的和谐境界。面对艺术的未来,扎罗夫说,我希望自己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希望人类能够在追求新知识的过程中,一起来应对全球化的问题。

    

孟加拉艺术家和电影导演哈立德·马哈茂德,以富有诗意的题目《希望的涟漪》作为演讲标题,显示了他对“艺术的现实与未来”命题的关注。他说,艺术家并不只是做梦,他们也是非常平常的人,但是他们能够把梦想现实化或视觉化。他相信,梦想的世界有些时候可以和现实产生涟漪、和其他时代的一些艺术的格式进行结合。孟加拉国的艺术家们正在通过自己的工作,使得这个国家真正成为一个先进的艺术世界。美术把我们联结在一起,希望我们能够用我们心中的友谊精神共同迈进。我们有着国际友谊,有着各自的传统和特点,将会让世界的未来更加美好。

    

亚美尼亚特展策展人、艺术家阿拉·艾塔扬在演讲中说,亚美尼亚是高加索地区最小的国家,只有350万居民。亚美尼亚的传统来自于意大利、美国等国家或地区的合成式文化,这种文化合成的趋势目前还在继续,很多亚美尼亚艺术家不但在亚美尼亚、而且也在全世界活跃着。亚美尼亚共和国建国虽只有20年的历史,但已产生了三个不同的艺术群体:第一个群体经历了苏联解体,也看到了新一代艺术家的诞生,被称为60年代人士,他们的艺术角度主要是现实主义;第二个群体是和戈尔巴乔夫改革同步成长的一代人,他们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这一代人不断接受了西方的文化特点,有非常大的希望、也有非常大的恐惧;第三个群体是新生代,他们是非常理想主义的一代,他们把一些世界艺术融入到了亚美尼亚的艺术中,他们以不同的创新性策略来展现艺术的特点。年轻的亚美尼亚共和国的艺术家,他们在努力形成自己民族传统的同时,也积极地融入到国际艺术之中,从而使他们的当代艺术与国际艺术的脉搏共同跳动。

 

二、艺术中的中国与世界

    

在瑞士伯尔尼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诺贝托·格拉马奇尼和清华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岸瑛的演讲中,都提到了中国艺术与欧洲传统的问题,并把这一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

    

诺贝托·格拉马奇尼说,他非常惊讶地发现本届双年展中国部分的艺术家非常重视欧洲的传统,他接连追问为什么会这样?在这样一个环境中革新是什么?中国艺术家的这类作品对欧洲意味着什么?对中国的艺术又意味着什么?这是传统与革新之间的一种差距,这种差距在5世纪或者15世纪的欧洲是非常重要的。那个时候,艺术在欧洲开始建立起来,艺术的市场开始实现国际化,很多国家喜欢去买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传统与革新的关系、艺术家与传统的关系非常重要,每件作品都可以从传统的比较当中进行评判,艺术家必须让公众相信他的创新是在艺术史当中占据一席之地的;同样,也可以看到这种差距对建立民族特性、民族情感、民族感受的重要性。然而,在19世纪的德国和俄罗斯,艺术家不再希望继续传统与革新之间的比较,他们希望实现彻底的现代。如果你引用前人的技术,他们说这不是艺术,艺术市场也会有负面的反应。但在20世纪末,欧洲艺术的传统与革新之间的关系,又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有反对后现代主义的趋势,不能只是这样现代化,而是多多少少要跟传统有一些联系。对于当代中国艺术家援引欧洲艺术传统的做法,格拉马奇尼并不认为这种做法是为了吸引欧洲市场;但认为,中国的艺术家必须要有一些全新的不同的作品展示给欧洲的市场和欧洲的受众。他呼吁中国当代艺术家要有自己的自主权,拥有自己的一些展现。当代欧洲的艺术家在某种程度上有点迷失,而中国的艺术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基础,中国艺术家的未来前景是非常美好、非常光明的。格拉马奇尼曾在上海同济大学当过教授。那个时候他就对两个传统感兴趣:一个是欧洲的传统、另一个就是中国的传统。关于这两个传统,他指出,对于艺术家来说,不管是站在传统的一面、还是革新的一面,都会有所侧重,都是在做传统和革新之间的结合;但不管侧重如何,艺术家必须找到自身的独立性。中国艺术实际上发展得非常独特,也是值得进行研究的。我们对传统有着崇高的敬意,也让我们寻找挖掘新的传统,这是作为艺术家的责任。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教授陈岸瑛在《墨西哥现当代艺术对中国的意义》的演讲中分析了墨西哥壁画运动对中国上世纪80年代初壁画发展的影响。他说,尽管在过去的十多年时间里,墨西哥策展人到中国举办的关于墨西哥现当代艺术的展览,一再试图向中国观众说明墨西哥艺术并不仅仅限于壁画运动,更不仅仅限于“壁画三杰”,但中国人由于某种特殊的历史原因,他们始终认为墨西哥艺术的代表就是这三位。这反映了中国人对墨西哥现当代艺术的一种接收方式。墨西哥的壁画运动实际上是受到了欧洲现代主义的影响,主要代表人物都曾经到欧洲留学。他们把现代主义的东西和墨西哥的历史、文化、民族的艺术形式相结合,又对现实的社会运动表示了强烈的关注,由此形成了这样一个特殊的艺术运动。在中国的语境里,这个运动引起了强烈共鸣。陈岸瑛把这种共鸣概括为三点:第一,革命的。这种影响主要是表现在墨西哥“壁画三杰”的壁画里面,有一种史诗性和纪念碑性,给中国很多老一辈画家以深深的震撼。第二,对于大众和人民的关注。这样一种现实的关怀以及对具像主题的表达,也在中国绘画界引起了强烈共鸣。第三,强烈的民族性。运动本身就是试图重建墨西哥的民族认同。对于经历过民族解放战争的中国人,他们在遭遇现代性的时候,也要重建自己的民族身份。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的画家受到墨西哥的影响,并不是要用墨西哥的元素来表达中国的思想,而是要回归到中国民族自身的传统里面。墨西哥的壁画有一种强烈的民间元素,不仅来自于印第安人,也来自于西班牙殖民时代天主教文化的民间艺术。在中国受其影响,就出现了所谓装饰性的风格;中国艺术也同样看到了墨西哥所代表的现代主义精神,并引起了共鸣。


凡注明 “艺术家”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艺术家”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家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